关注餐桌:品质食品去哪儿买?别少了这些美味
首页 > 社会 > 正文

关注餐桌:品质食品去哪儿买?别少了这些美味

来源:人民日报 2017-02-27 18:52:45

近来“穿山甲公子、公主”事件引发热议,一些炫耀性、非理性、不健康的饮食风气受到批评。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才健康?哪些饮食风尚值得提倡?随着消费升级,人们的饮食需求变了,供给端是否跟得上?安全要求高了,符合标准就能放心吃吗?市场选择多了,进口食品一定更可靠吗?消费者期待更安全、更有营养、更健康的餐桌安排,食品供给侧又该从何处发力?

你家餐桌有没有“野味”?

“我曾迷信过‘野生’鱼,担心养殖鱼会用抗生素。后来,听营养师介绍,养殖鱼的抗生素残留很少,影响可以忽略,反而野生鱼生长周期长,体内重金属污染物更容易超标。”

——上海居民 成佳妮

“我刚生完小孩,奶水不足,婆婆听说穿山甲鳞片通经下乳,问我在哪可以买,我上网一搜还真有卖的。”上海市长宁区居民成佳妮对记者说,“不过最近‘穿山甲公子’‘穿山甲公主’的事挺热,穿山甲是国家级保护动物,我就劝婆婆别买,不要迷信野味,伤害动物。”

不过,至今社会上仍有一些人“偏爱”野生动物。今年初,一位微博用户炫耀“第一次吃穿山甲,口感很好,已经深深地爱上这野味了”,遭到网友声讨,这位微博用户被称为“穿山甲公子”,上了搜索热词。随后,另外一位女性网友也发文声称“吃了穿山甲、蛇、天鹅和猫头鹰”等野生动物,字里行间流露着“优越感”,被网友称为“穿山甲公主”,目前这位“公主”已经归案。

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高级顾问孙全辉认为,当今社会还存在食用野生动物的传统陋习。吃野味,在一些人看来能够滋补养生,甚至扭曲为猎奇炫耀。网友指责“穿山甲公子”“穿山甲公主”们,也表明越来越多人不认同这样的饮食陋习。

“饮食观念的改变,需要科学知识的普及。”成佳妮说:“比如,我曾迷信过‘野生’鱼,担心养殖鱼会有抗生素。后来,听营养师介绍,养殖鱼的抗生素残留其实很少,影响可以忽略,反而野生鱼生长周期长,体内重金属污染物更容易超标。”

北京航天总医院病理科医师李燕坤说,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,未经过检疫部门检测,其脑、血液及肌肉中可能含有病毒、寄生虫,食用后可能会感染结核、甲肝等疾病。

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食物营养评价室副主任王靖说:“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提出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,推进饮食文化建设。消费者也要转变观念,追随健康、文明、安全的餐桌消费‘新食尚’。”

“概念”食品名副其实吗?

“现在超市里有机食品、保健食品、绿色食品的货架明显增加了。可是新概念太多,看着眼花缭乱,让人无所适从。”

——三亚居民 赵 晶

“你看这超市货架,就有饮食观念的变化。几年前,方便面、薯片、巧克力、可乐都摆在超市显眼的位置,买的人也多。现在,有机食品、保健食品、绿色食品的货架明显增加了。”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居民赵晶做了30多年的家庭主妇。她一边逛超市一边说,“可是如果新概念太多,看着眼花缭乱,让人无所适从。如何挑选放心食品,还真得下不少功夫。”

“就说有机食品吧,各种形式的标签都有,在一些电商平台还有人直接贩卖标签,老百姓想花钱买更健康的食品,结果被骗了都不知道。”赵晶说。
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对健康饮食的建议是,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,每周25种以上。多吃蔬果、奶类、大豆,适量吃鱼、禽、蛋、瘦肉,少盐少油,控糖限酒。

但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AC尼尔森的报告,在一些人的概念里,并不看重食物的种类,而认为食物贴上“零添加”“纯天然”“无人工味素”等标签显得更“健康”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说:“有些企业标榜‘零添加’,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。现在,一些人谈‘添’色变,错把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。三聚氰胺、苏丹红都是违法添加物,合格的食品添加剂不应该替它们背黑锅。”

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日前发布《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提出,以网络、电视、广播等方式做宣传,如有使用“纯绿色”“无污染”等夸大宣传用语、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等情形的,均属于食品宣传欺诈。

孙宝国认为,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有知情权,生产者有责任和义务告诉消费者食品里面添加了什么,所有的原料和配料必须标示清楚,对胡乱制造概念、夸大宣传的行为,应当严惩。

市场上一些所谓的“保健品”“营养品”也很迷惑人。

自从几个月前被查出骨质疏松后,哈尔滨居民张薰每天早上都给自己添一杯蛋白粉:“听说吃蛋白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,减少疾病。我平常工作压力大,没时间运动锻炼,吃营养保健品总有好处吧?”

其实,这个观点未必正确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,目前,并没有研究证明长期服用蛋白粉能减少疾病风险。对于膳食中蛋白质确实不足或者正在练健美要快速增肌的人来说,服用蛋白粉类产品还是有帮助的。但是,那些膳食蛋白质已经充足的人,就要考虑到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。过多的蛋白质增加肝肾负担,甚至可能是有害的。“就算真要补充蛋白质,吃蛋白粉不如喝豆浆,吃海参也不比吃鸡蛋更有效果。”

范志红说:“许多人喜欢吃味甜、精细、香浓的食物,不喜欢吃苦涩、粗糙、淡味的食物。事实上,那些‘不好吃’的食物往往更健康。”

《美国临床营养学》总结了天然食品中各种“保健活性物质”的味道,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带有苦、涩或刺激性口感。比如食物中的单宁、植酸和草酸,味道发涩,却是强力的抗氧化物质,对预防糖尿病和高血脂有益。

品质食品去哪儿买?

“从菜市场买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,从网上买的车厘子到手就蔫,想找到优质、放心的好食品,总感觉不容易。”

——北京居民 秦 健
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质量可控、营养均衡、丰富多样和加工便捷的食材埋单,“新鲜”“安全”成为餐桌消费追求的核心。

“现在,我对食品消费的理解,首先是保证安全,继而追求健康,更高层次是追求色香味俱全。但生活中总感觉国内市场的食品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。”北京西城区新文化街居民秦健说,“从菜市场买的蔬菜没有农药残留超标,市场上不再有‘僵尸肉’‘毒大米’,这样的要求不过分吧?”

“都说电商生鲜挺火,但我在网上买了车厘子,到手后打开一看,竟然蔫了。”秦健说,在线下商场与线上电商平台都有过糟糕购买体验后,买到优质、放心的好食品,总感觉不容易。

“从总体上看,以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的特色、安全、营养农产品总量仍然很低,占全国同类农产品产量不足20%。”王靖说。

“安全是前面的1,各种营养添加都是后面的0,不能保障安全,别的都没有意义。”刚刚成为母亲的成佳妮感叹,现在不少家庭为了安全,选择从国外代购奶粉,然而国外的奶粉是根据国外孩子的体质生产的,国外家庭的膳食习惯也跟国内不一样,“迷信‘洋奶粉’,并非安全就有保障。”

“比如日本明治、森永两大品牌奶粉碘含量低,这与日本的饮食结构有关。日本人吃海产品比较多,例如海苔,就富含碘。但中国宝宝需要从奶粉中补充碘,长期给孩子食用外国奶粉,会不会产生新问题?”成佳妮问记者。

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颖廉认为,食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部分,前者指能不能吃饱,后者则要求吃出健康和营养。食品质量安全是满足温饱条件下的更高要求,政府必须管理得更为科学和精细。

“从舌尖上的味道,到舌尖上的安全、健康,人们对天然、绿色、安全、精准、方便营养食物的需求急剧扩大,与国民健康相关的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开发成为食品领域的新兴产业。”王靖说。(本报记者 林丽鹂)

■链接

家庭餐桌上, 别少了这些美味

豆浆、豆奶

豆类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、不饱和脂肪酸、钙及B族维生素。大豆中的豆固醇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,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。大豆富含钾,对心血管健康有益;还有含量丰富的异黄酮,对防治骨质疏松、阻断与抑制癌的发生也有良好作用。

十字花科蔬菜

花椰菜(即菜花)、西蓝花等十字花科蔬菜,钙、钾、钠、铁等碱性元素含量丰富,属碱性食物,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。

番茄

番茄除了具有一般蔬菜的营养特点,还富含番茄红素,是较强的抗氧化剂,可改善老年性黄斑变性。调查表明,人体血浆中番茄红素的含量越高,癌症、冠心病的发病率越低。

菌菇

从营养价值看,菌菇类食物除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,如氨基酸等,还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或维生素。其中,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、降低血凝作用,可减少血液凝块,防止血栓形成,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症,对癌细胞也有抑制力。

荞麦

荞麦是粮谷类食物,蛋白质含量较高,达10.6克/100克,脂肪仅占2.5%,其中赖氨酸含量比小麦、大米约高2倍。荞麦含有丰富的亚油酸、柠檬酸,还有较多膳食纤维。

海鱼

海鱼不仅蛋白质含量高,易于消化吸收,而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%以上。不饱和脂肪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DHA,与人的大脑生长发育、视网膜功能关系非常密切;另一种是EPA,可降低血小板凝集,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,降低甘油三酯水平。

(本报记者 齐志明整理)

关键词: 少了 餐桌 去哪儿

热图推荐